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盐阜区1943年反“扫荡”
来源 :  15:42:13

1943年2月,日军在实施对淮海区和淮北区的“扫荡”后,又纠集第17、35、15师团及独立第12混成旅团和伪军徐继泰、李实甫等部共2.5万余人,在海空军的配合下,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法,对苏北抗日根据地盐阜区进行“扫荡”,妄图一举歼灭新四军军部、第3师师部及所属主力。新四军第3师采取避敌锋芒、伺机反击的方针,展开了50多天的反“扫荡”斗争。

图片3.png


新四军第3师副师长兼8旅旅长张爱萍率5个主力团,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在盐阜区内坚持作战;黄克诚师长率第3师直属分队及地方党政机关转移至盐东地区,指挥全师反“扫荡”斗争。战前,盐阜军民破路、挖沟、改造地形,大搞抗日坝(阻敌汽艇通行)、抗日沟,为游击战创造条件。

此次反“扫荡”作战,共分为三个阶段:

217日至26日,是避敌锋芒、分散游击阶段。日军于17日集中主力,兵分5路,采取闪电战术,先后占领东坎、八滩,但都扑了一个空。又兵分10余路,深入海边沿线搜索。此时,新四军第3师外线部队开始发动攻击。22日,袭击沭阳钱集据点,毙伤日伪军800余人;24日又攻克高家舍,全歼守敌70余人。在新四军内外线部队打击下,日伪军于26日被迫收缩兵力。

227日至313日是反“清剿”作战阶段。日伪军在“扫荡”新四军领导机关及主力扑空后,实施分区“清剿”。先是对涟水、阜宁地区,继而对射阳河东、串场河西和盐城地区进行“清剿”。日伪军对每一“清剿”地区,均突然包围,梳篦搜剿,大肆烧杀奸掠,并修筑公路,安设据点,建立伪政权。鉴于此,新四军采取内线开展小规模反击战,外线开展攻势作战的方针,积极打击敌人。坚持内线斗争的新四军第8旅和地方武装密切配合,袭击日、伪防守薄弱的据点。处在外线的第7旅等部与地方武装,在涟水、伍佑、沙沟等地打击日伪军。地方武装和民兵更是夜夜袭扰,到处放枪,使日、伪军日夜不宁,疲惫不堪。第7旅、第10旅及第1、第2、第4师部队,根据军部指示,分别在淮海、苏中、淮南、淮北地区发动攻势,策应盐阜区反“扫荡”。日军顾此失彼,被迫于3月中旬终止对盐阜地区的“扫荡”,收缩兵力,开始向苏中、淮海、淮北等地撤退,只留下一部兵力修筑和守备据点。

314日至414日是全面反击阶段。第3师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民兵密切协同,以袭击、攻坚、围点打援等手段,集中兵力攻击日伪军力量薄弱部分和对根据地危害较大的据点,破袭日伪军主要交通线,连续作战近一个月,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其中规模较大的战斗有:刘老庄、陈集、八滩、湖垛、东坎、张庄、黄营子、钦工等战斗。

414日,参加“扫荡”的最后一批日军从阜宁撤走,历时50余天的大“扫荡”终被粉碎。在此次反“扫荡”斗争中,盐阜地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共作战658次,攻克日伪军大小据点50余处,毙伤日伪军1070余人,俘780余人,并争取伪军150余人反正,再次粉碎了日伪军企图消灭新四军领导机关、主力部队和摧毁苏北抗日根据地的阴谋,更加坚定了苏北广大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图片1.png张爱萍1943年在苏北战场自拍照


图片2.png盐阜反“扫荡”作战中的新四军通信兵(张爱萍摄影)


作者:
上一条 : 溧高战役
下一条 : 八路军智取赣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