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权为摧毁抗日力量、稳定其统治,纠集日军第60师团和第65师团3个独立步兵大队共约3000人,伪军第34师、第22师各一部约9000人,加上特工、汉奸等共约1.5万人,对新四军第3旅兼苏中军区第4军分区所在的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第四行政区进行“清乡”,妄图在通如海启地区站稳脚跟后,再逐次扩展到整个苏中、苏北。
4月10日始,日伪军倾巢出动,分11路进犯,用密集的“梳篦”“拉网”战术,寻歼新四军主力、合击党政机关,对根据地日夜“扫荡”“清剿”,并在“清乡”区边缘修筑竹篱笆,区内增筑据点、检问所,不分昼夜挨村挨户搜捕抗日军民。
面对敌优势兵力来犯,4分区主力大部适时转移到“清乡”区外,在外线相机打击日伪军,策应内线作战。他们攻进南通唐家闸,袭击启东聚星镇,平毁如皋古坝据点,多次伏击日伪军及“清乡”人员,还先后进袭兴化县的钓鱼庙,攻克大邹庄、顾殿堡,强袭海安、东台县的富安、草堰、戴家窑等据点。
在内线坚持的少数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民兵,在人民群众掩护下,以游击方式与敌在根据地中心区周旋:他们灵活穿插于日伪军的空隙,采取麻雀战、阻击战、伏击战、袭击战等战术,不断袭击日伪军的小分队、零散人员和孤立据点;组织短枪队潜入敌据点,袭击“清乡”组织领导机关,捉拿伪乡长,镇压敌探子,火烧户口簿、壮丁册,狠狠打击日伪的嚣张气焰;发动群众锯电杆、割电线、挖毁公路、焚烧竹篱笆,仅4、5两月就破击竹篱笆封锁线百余次,参加的群众达几十万人。
在4分区英勇抗敌的同时,第1、2、3分区的军民也按照苏中区党委的统一部署积极进攻当面之敌,牵制日伪,支援4分区反“清乡”。在根据地军民英勇反击下,日伪历时6个月的第一期“清乡”未达预期要求,遂在“军事清乡”“政治清乡”破产后,又于10月至12月进行“延期清乡”。面对日伪的血腥镇压,4分区军民针锋相对,英勇地坚持了原地武装斗争。
前后9个月里,苏中4分区共对敌进行大小战斗2100多次,毙伤日伪军和镇压伪“清乡”人员2400余人,并争取了1700余伪军、伪职人员自首投诚。激烈残酷的斗争中,通如海启军民也作出巨大牺牲,群众死难上万人,县、区、乡干部牺牲104人,部队指战员伤亡上千人。
1943年延安《解放日报》报道苏中、苏南新四军反“清乡”胜利
1944年1月起,日伪军又在“延期清乡”部分得手的基础上开始所谓“高度清乡”,依仗其军事上的优势,对4 分区进一步分割封锁,加重“清剿”和伪化宣传,并抽训壮丁,编组伪自卫团,妄图全面实现伪化统治。但通如海启军民在整个苏中区的全力支援下顽强斗争,使日伪屡遭惨重损失,兵力更加不足,士气更加低落,不得不把以武装镇压为主的“高度清乡”改为以政治伪化为主。4分区军民乘胜发动攻势、拔除据点,至1944年2月,不仅恢复了“清乡”后被日伪军占领的地区,而且开辟了29个乡的新区。至此,日伪在苏中的“清乡”以彻底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