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春夏,淮北津浦路东军民在新四军第4师兼淮北军区张爱萍、邓子恢的领导下,在睢宁、灵璧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破袭战。日伪军被迫收缩兵力,退守睢宁县城和海(州)郑(州)公路沿线少数几个孤立据点负隅顽抗。
睢宁城位于徐州东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据点城高河深、工事坚固、守备严密,日伪经营长达7年,籍此阻隔华中新四军与山东八路军的联系。此次退守睢宁不久,为加强沿海地区防守、拒止美军登陆,日军不得不陆续东移,至6月18日全部东撤,仅留伪保安部队千余人驻守城内,且其外围据点兵力也比较薄弱。
4 师决心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9个县团(总队)发起睢宁战役,在主力第9旅一部的配合下,分割包围、重点攻击,确保拔除这个据点。具体部署是:以第3军分区第1、第2团为攻打县城的主攻部队;以睢宁总队和灵宿、泗灵独立团围困睢宁外围各据点;以泗宿、灵北、萧铜独立团及骑兵团、铜睢总队等部,于宿迁以西及双沟南北一带执行打援任务。各区乡民兵配合部队作战。
6月19日战役发起,各部从东、西两面夹攻睢宁。激战两日,攻取了城西之大王集、田河、邢圩及城东之耿车、沙集等据点,切断睢宁城通向外围的联系。
6月底,军分区司令员赵汇川、政委张太生针对睢宁城敌布防情况制定了作战方案,定于7月7日拂晓对睢宁采取偷袭式强攻。
睢宁战役中掩护攻城突击队的机枪阵地
7日凌晨2时许,攻城部队由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担任突击任务的1团2连从西城楼偏北的城墙爆破口架设云梯,顶着敌人的火力爬上城墙,与内应一起打开西门。各部迅速突入城内,抢占城垣碉堡多处,随即向纵深发展,与敌人展开激烈巷战,并击退据守核心据点伪军的多次反扑。在集中兵力猛攻的同时,还通过加强政治攻势,促使不少伪军官兵缴械投降。战至黄昏,一部伪军突围,弃城逃窜后在城外被歼。睢宁城遂告解放。
新四军乘胜扩大战果,分别向睢宁东南的王庄圩、夏圩、高作、凌城等据点发起进攻。夏圩、凌城伪军很快投降。高作伪军大部被歼,少数逃往宿迁。王庄圩伪军被俘获一部,其余乘黑夜大雨突围后,9旅第25团的步、骑兵不顾疲劳,跟踪追击至宿迁城下,歼其大部,俘伪团长王学阶以下300余人。至10日,睢宁战役胜利结束。
此次战役,新四军以牺牲34人、伤127人的代价,击毙伪军官兵80余人,伤100余人,俘伪县长、团长以下2044人,攻克和收复了睢宁县城及其外围据点17处,解放国土300余平方公里、村庄600余个、人口20余万。淮北路东抗日根据地的扩大,直接威胁了日军占领的战略要地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