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冬,日军对淮北抗日根据地发起规模空前的大“扫荡”。根据地机关和新四军主力迅速转移,只留下第9旅第26团坚守内线牵制敌人。根据上级命令,第26团于12月9日黄昏到达泗洪县朱家岗一带宿营。当晚,日军金子联队3个大队加上少量伪军共1500余人,分3路秘密前来,于10日拂晓前将第26团大部包围。
朱家岗战斗经过要图(1942年12月10日)
朱家岗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走向的稍高于平原的岗子,周围依次座落着朱岗、后场、孙岗、张庄、曹圩等自然村,除南北各有一条抗日交通沟外,四周都是一望无际的开阔地。第26团进至朱家岗后,团部驻曹圩,其余营连分驻于各村。10日5时许,趁夜偷袭的日军被驻孙岗的第1连哨兵率先发现,立即鸣枪报警。第26团团长罗应怀、政治委员谢锡玉、副团长严光等分析敌情后,果断决定“坚守阵地,战到天黑,等待援军,伺机歼敌”,并随即调整了作战部署,激烈的战斗随之打响。
驻在孙岗的第1连首当其冲,为拖住敌人,1连第3排的战士坚守院落阵地,一直战至14时,在连续打退敌人多次冲击后,弹药耗尽,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与此同时,激烈的攻防战斗在曹圩北交通沟的东西两端先后展开。第1营第2连冒着日军的炮火,率先抢占了北面交通沟,并先后击退百余名敌军的两次进攻。随后,团部命令第2营第5连第1、第2排接防,第1排在西端,第2排在东端。西端的第1排排长王康运用诱敌之计,等日军一窝蜂地冲过来,突然把集束手榴弹扔进敌群,炸得敌人血肉横飞。狡猾的日军随即又向东端冲去,守卫东端的第5连第2排在排长王鸿胪的带领下,用大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100多名日军最终未能攻下只有20余名战士防守的阵地。
曹圩北交通沟激战正酣,残酷的搏杀同时在张庄进行。第5连副连长戴春涛带领第3排在不到1小时内,接连打退敌人4次进攻。恼羞成怒的日军向大院发射燃烧弹,战士们衣帽都被烧着,浓烟呛得喘不过气来,但依旧未离阵地半步。到最后,第3排只剩下8名战士,子弹全部打光。一批日军冲进院内,8名勇士挥舞着铁叉、耙子等农具一跃而上。日军被这种“新式”武器惊呆了,戴春涛趁势砍死了日军小队长,其余日军吓得夺门而逃。
在曹圩东南门,日军集中了150人,在山炮机枪等火力掩护下,企图从此门突入曹圩。守卫此地的第4连第3排,连续打垮日军的5次冲锋,顽强固守阵地。日军不甘心一再失败,再次组织兵力发动攻击。关键时刻,指挥战斗的副团长严光派出了手中的预备队——第4连第3排的“小鬼班”。这个班全是由十五六岁的小战士组成,他们都是穷苦出身,自动投奔部队抗日,遇上战斗就如小老虎一般勇猛。“小鬼们”先是趁乱从晒场上抢了两部大车回来,堵住被炸毁的圩门,然后依托圩门作掩体,机智冷静地与敌人相持。从上午战至下午3时,“小鬼班”先后打退日军多次冲锋,圩门外遗尸累累,日军始终未能跨进圩门一步。
16时许,第9旅韦国清旅长亲自带着骑兵部队前来增援。日伪军见势不妙,猛烈发射一阵炮弹后仓皇撤退,第26团各部立即展开火力追击。当晚22时,第26团奉命离开战场,转移休整。至此,朱家岗战斗取得最后胜利。
朱家岗战斗,是扭转淮北反“扫荡”局势的决定性一仗,也是以少胜多的一次经典战例。新四军第9旅第26团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浴血奋战,共击毙日军280余人,第26团也有73名勇士壮烈牺牲。
朱家岗战斗烈士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