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场围困战发生于江苏省睢宁县魏集镇。1943年4月,日军派遣400多名伪军抢占魏集镇叶场圩,构筑高约3米的圩墙和四角炮楼,圩墙外开挖深2米的壕沟,企图以此据点为依托,逐步“蚕食”淮北抗日根据地腹地。
为了粉碎日军阴谋,新四军淮北军区第3军分区与第9旅27团决定拔掉叶场据点。第3军分区司令员赵汇川、政委康志强统一指挥,决定采取“围点打援、先困后取”的战术,以广大民兵与部分主力围困叶场据点,断其粮水,以主力部队打援,歼敌于运动中,尔后再转兵攻克据点。为夺取战斗胜利,第3军分区战前做了充分准备,割断电话线,切断了叶场敌人与睢宁县城和魏集日军的联系;组织2500多军民在据点周围挖了一道环形交通壕及3条“S”形进攻战壕,同时用棉被卷起麦草并浇上水,做成土坦克,向据点敌人步步进逼。
8月12日23时,第27团4连、5连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向叶场守敌发起猛攻。经过1小时激战,主力部队撤出战斗,前去伏击增援之敌,地方武装则将叶场据点团团围住。广大民兵与作战部队密切配合,扛着刀枪棍棒,赶着牲口拖车,伪装成山炮绕叶场运动。一时间,尘土飞扬,人喊马嘶,势如千军万马,使敌军惊恐万状,不敢妄动。14日午夜,叶场伪军组织突围,被围困部队强大火力压了回去。随后两天,守敌又组织了4次突围,但每次都碰得头破血流,只能龟缩在据点内苦撑待援。
叶场围困战中,新四军第4师第9旅第27团在阻击日伪援军
魏集镇和睢宁县的日伪军连续组织了5次救援,但在新四军阻援部队的沉重打击下,伤亡惨重,全部以失败告终。特别是在16日,日伪军300余人由睢宁出动向叶场增援,一出城即遭到“麻雀战”的袭扰,等勉强推进到叶场据点附近时,又遭到新四军和睢宁县总队的联合打击。敌军仓促应战,惊慌之中竟将炮弹倒着装入炮筒,引起炸膛,当场炸死日军小队长以下10余人。新四军乘势发起冲锋,将敌人击溃。
叶场围困战遗址
包围叶场的部队和民兵动员群众做好了坚壁清野,使据点守敌无粮可食、无水可饮。时值酷暑,渴极的敌人派人到圩外一口井里取水,但被埋伏在交通壕里的新四军神枪手打死。圩墙外的壕沟里虽积有不少雨水,但民兵将一些死狗烂猫扔进沟里,再加上战斗中打死的敌人的尸体、马匹和粪便,壕沟里很快臭气熏天,令人闻之欲呕。
与此同时,新四军一方面组织向据点守敌喊话,宣传抗日战争的大好形势、新四军优待俘虏政策等等,劝敌人认清形势、弃暗投明,同时还把馒头、稀饭、茶水、西瓜等放到圩沟外面,引诱敌人,瓦解敌人的斗志。在新四军强大的政治攻势下,部分伪军开始偷偷越过圩沟投诚。另一方面,针对拒不投降的敌军,新四军开始做最后的进攻准备。18日,新四军采取炮击和爆破相结合的方式,炸毁了据点东北角的炮楼。第27团指战员由西北、东南两个方向发起进攻,一举攻入据点内,将残敌全部歼灭。
叶场围困战斗,共毙伤俘日伪军600余人,缴获敌人长短枪400余支,手榴弹220余枚,机枪3挺,小炮5门及大量军用物资,此战的胜利,显示了军民团结并肩作战的强大威力,也是我军战史上围困作战的经典战例。
叶场围困战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