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古称海州,1948年11月全境解放后设立新海连特区。1949年11月撤销新海连特区,成立新海连市,后曾名新海县,1961年9月,因港得名改称连云港市。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端,东临黄海,北接齐鲁,南连江淮,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刚刚打响,驻守连云港地区的国民党军即迅速撤离。11月9日,连云港地区宣告全境解放。获得解放的连云港地区迅速稳定秩序、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全力投入支前工作,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为新解放区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
1948年秋季,当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到第三个年头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巨大变化,战争已经临近最后决战的关头。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动了辽沈战役。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动了济南战役,24日攻克济南。至此,华东和华北两战略区连成一片。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及时把握战机,因势利导,把秋季攻势迅速推向战略大决战。1948年冬,被称为全国解放战争“南线战略大决战”的淮海战役开始了。地处战役前沿的新海连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地方武装立即行动起来,作好迎接战略决战的准备。
决战之前,我淮海区苏北第六军分区部队、滨海区鲁中南第六军分区及地方武装从南、北两个方向对新海连地区形成了包围之势。至1948年6月,竹庭县(今赣榆县)全境解放,灌云、东海的国民党军重要据点大部分被拔除,国民党李延年第九绥靖区所属部队集中固守新浦、海州市区及连云港港口地区。
11月初,鲁中南第六军分区调集了日照等县的公安部队和滨海爆炸队等地方武装向新海地区进发,以监视敌人的动向。与此同时,中共新海工委于11月1日,派出白塔埠车站地下党支部书记王佃传、支委张永堂、党员王正航潜入连云港机务段,联络工友,组织工人武装护段队,保护机车和器材。新浦市区的中共地下组织“东山一支”负责人南树昌通知水厂的共产党员刘启俊,在解放军包围新浦时组织员工和附近群众保护好水厂。共产党员刘应扬、刘步真等人根据上级的通知,在国民党部队撤逃时,带领刘顶群众缴了矿警10余支枪,保护了锦屏磷矿办公大院。新海连地区的地下党组织在迎接解放,保护国家资财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
二
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后,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在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下,国民党在是否固守新海连地区的问题上产生了重大分歧。薛岳建议重点守青岛,将驻守新海连的第四十四军撤至青岛,必要时放弃新海连地区。而何应钦则恰恰相反,主张放弃青岛,将青岛的两个军调到海州,重点守新海连。蒋介石则主张同时固守。同时认为驻守海州的国民党军力量不足,需要另调部队增防。11月2日上午,徐州“剿总”刘峙电告驻守新海连国民党第九绥靖区司令李延年,要求李延年固守海州,国民党第一○○军周志道部正连夜赶往海州。但随着淮海战场形势的变化,第一○○军中途被迫向西折回新安镇(今徐州新沂市)。李延年在新浦闻听哀叹:举棋不定,亡国之征。5日夜里,李延年又接刘峙来电,决定在6日撤退,放弃新海连地区。6日凌晨,李延年召集部属及新海连国民党地方行政官员等宣布放弃新海连,驻守海州的王泽浚第四十四军西进加入淮海战场(后并入黄百韬第七兵团,除一部投诚外,其余在碾庄战役中被歼),淮北税警办事处主任王天雄、税警处副主任邱国梁率税警部队向连云港和后云台山要隘集中,据守连云港港口,掩护军用物资装备和行政机关人员等从海上撤逃。
国民党军队仓皇撤逃时,新海连地区呈现无政府状态。一些国民党镇、保组织“自卫队”持枪抢劫,少数敌特分子和其他坏分子暗中煽动破坏,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哄抢风。从开始抢国民党军政机关、公共仓库发展到抢私人商店、商行、货栈、工厂,参加抢掠的由数十人、数百人扩大到上千人,抢掠范围由几个点蔓延到各处。新浦、连云港地区损失百余万斤小麦和大宗布匹等物资,敌军政机关驻地楼房、门窗、用具以及文件等均遭到抢劫并受到严重破坏,造成社会极度混乱。
敌军的仓皇撤离非常突然,我军外围主力部队无法及时进城。7日上午8时许,新海武工队在中共新海工委书记梁如仁率领下开进海州、新浦,受到徐敬甫、张晋阶、王友芝等工商界人士和群众的热烈欢迎。新浦商会会长徐敬甫在欢迎讲话中,向新海工委提出了维持社会秩序、原货币流通使用及帮助解决通水通电等请求。梁如仁向市民和工商界宣讲形势和共产党的城市政策,希望早日恢复生产和营业,安居乐业。8日,鲁中南第六军分区政委谷牧带军分区机关进驻新浦、海州。
与此同时,苏北第六军分区部队火速挥师北上,准备策应淮海战役。11月6日占领灌云县城板浦,7日东海县全境解放,同日上午,第三团一营进入新浦、海州协助地方部队维持市区秩序。其他主力部队向西追击国民党税警部队。当晚进抵墟沟以南的马山、汪店、平山一带,直逼连云港。这时,退至港口的国民党税警部队已溃不成军,纷纷争船逃命。
8日中午,苏北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吴大林亲自率第一团和灌云独立团为先头部队,占领了墟沟、孙家山,与北路鲁中南第六军分区第一团、第二团和东海独立团会合,共同追歼向连云港逃窜的敌人,苏北第六军分区司令赵海峰和雷铁鸣副政委率第二团随后跟进。
9日,南北两路部队合击连云港残敌,歼敌2000余人,解放了连云港。10日深夜,渔民张志福等10多人摸到连岛庙前湾,缴了逃到岛上的国民党盐警一个中队100余人的枪支,次日迎接解放军上岛。至此,新海连地区全境解放。
三
1948年11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海连临时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由鲁中南第六军分区政委谷牧担任主任,军分区参谋长王晓任副主任,隶属于鲁中南军区领导。11月底,新海连特区行政专员公署成立,李云鹤任专员。12月12日,中共新海连特区委员会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共鲁中南区委员会领导,谷牧任特委书记,同时还成立了新海连特区警备司令部。
新生的民主政权成立后,首先把全面接管城市恢复生产,安定人心,救济民生,恢复各项社会事业作为工作的重点。淮北盐特委接管盐场后,紧急调运数万公斤粮食救济盐民,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广泛动员盐民整修滩地、挖沟疏河,组织船民、码头工人复业,组织市民搞副业生产,对不能就业的给予救济。军管会经济部召开商界代表座谈会,宣传党的城市政策,说服动员商店开业,保障居民的生活供应。为制止物价上涨,打击牟取暴利者,军管会公布了主要商品价格,统一和控制物价,刹住了物价暴涨的势头。还通过封闭金银市场,取缔金银交易,严格实行金银管理,加强税收征管、发动各界认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开展整编、节约等措施,使财政收支接近平衡,打胜了“米棉之战”和“银元之战”。新海连军管会接管铁路、港口、邮电局、海州电灯厂、新浦自来水厂和锦屏磷矿后,立即组织抢修,恢复生产。新海连特区专署还结合支前,发放贷款扶持农民、渔民及私营工业恢复生产。
在新海连地区全境解放时,一部分有计划潜伏下来的军警匪特与未及逃走的残存匪特混迹一起,形成了一股危害社会稳定的敌对势力。新海连军管会及嗣后成立的新海连特委与赣榆、东海、灌云三县紧密配合,一方面,成立强大的武装清剿队伍,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采取打进去拉出来等方法,击毙一些罪大恶极的土匪头子和顽抗分子,擒获匪特数百名,先后破获了“抢编委员会”、“淮海联络站”、“游击三十八支队”等数起重大特务案件;另一方面,向反动党团人员、匪特发动强大的宣传攻势,敦促其立即停止活动,办理自新登记,争取宽大处理。
新海连地区解放后,中共新海连特委、淮北盐特委和竹庭、东海、灌云县委把全力支援淮海战役作为头等大事。遵照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华东局的指示,各地区都相应成立了支前组织。支前民工在运送粮食和弹药给养的同时,还承担修路、救护及运送伤员、押解俘虏等任务。竹庭县子弟兵团在碾庄战斗中随军参战,缴获机枪两挺、冲锋枪两支、卡宾枪两支、手枪1支,押解俘虏500余人。在支前中,后方妇女挑起了生产、支前两副重担。除了部分人直接上前线外,绝大部分妇女都参加了碾米磨面、做军鞋、收集铜铁等军工原料的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仅在1949年2月,东海县(路北)妇女就为南下部队赶做军鞋1.5万双。
在淮海战役评功中,特区和各县都涌现出了大批支前功臣。竹庭县担架团荣立集体功,被授予“钢的担架队”称号,每人荣获银质奖章1枚。万人小车纵队的芦阳区民工有40%以上立功受奖,86人光荣入党,董力生被评为支前模范。东海县民工支前队被评为模范支前队,领队的县委宣传部长蒋景楼和一大批民工荣获支前功臣银质奖章。灌云县的杨玉波、陈玉斌、孙桂之被评为特等功臣,有11人被评为一等功臣,17人被评为二等功臣,24人被评为三等功臣。
此外,新海连地区解放以后,向往解放区的国民党军起义官兵把这里作为光明之地。连云港还举行了两次重要的军事迎接活动,迎接了国民党军海军黄安舰起义和伞兵三团起义。
黄安舰是国民党军的一艘驱逐舰,排水量为1000到1500吨,最大航速为19节,全舰官兵约120人。1949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黄安舰官兵在青岛宣布起义。13日凌晨4时,安全抵达连云港东西连岛附近。经过联系,连云市政府和驻军领导迎接了起义的黄安舰官兵。14日,新海连特委书记谷牧等领导人,接见全舰官兵,在连云港召开军民欢迎大会,庆贺黄安舰起义的重大胜利。不久,黄安舰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服役,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人民海军成立后,该舰被命名为“沈阳舰”。
1949年4月13日,国民党军伞兵第三团在团长刘农畯(中共特别党员)的带领下,全团2500多名官兵利用南撤之机在海上举行起义,调转船头北上连云港。4月15日凌晨6时,登陆舰抵达连云港。4月18日,新海连特委召开欢迎伞三团起义大会,谷牧致欢迎词,热烈欢迎伞兵第三团的全体官兵。起义部队向毛主席、朱总司令发了致敬电,5月18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复电慰勉。不久,伞三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伞兵训练总队,开始了新的生活。
自1927年秋,海属地区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在海州成立后,连云港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英雄儿女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革命胜利和人民解放,历经磨难的连云港人民终于登上了全新的历史舞台,开始了当家作主、建设家园的新时代。
(王 滨 徐 亮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