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世纪60年代,电影《英雄儿女》的上映,轰动了大江南北,成为当时最热门的影片之一,连周恩来总理都在百忙中专门抽时间去看,看完后泪流满面。影片塑造的多个经典——经典的英雄人物王成、经典的台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经典的主题曲《英雄赞歌》等,都已成为跨世纪的不朽记忆。而电影展现出的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也成为激励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两赴战场 《团圆》问世
谈起电影《英雄儿女》中的人物和情节,大家都很熟悉。然而,这部电影改编自巴金先生的中篇小说《团圆》,却不一定有太多人知晓。
1950年9月,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开始了。1952年初,剧作家曹禺受中宣部文艺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巴金,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巴金征求妻子萧珊意见后,回信同意去朝鲜。春节刚过,巴金来到北京报到参加学习。
1952年3月16日,巴金率领全国文联赴朝创作组的黄谷柳、白朗、罗工柳、王莘等17人,来到朝鲜三八线西段中国人民志愿军19兵团指挥部。经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同意,在文工团团长张文苑陪同下,于黄昏之前,前往194师前线高炮阵地。穿过密密麻麻的弹坑,通过炮连交通沟,进入凹字形坑道的防御阵地最前沿。战士们握着枪从射击孔目不转睛观察敌情,巴金从射击孔向外看得清清楚楚。刚坐在坑道的小油灯下,他就掏出本子开始记录。美军炮弹很快打了过来,炮停后,战士们冲出坑道修整被炸坏的工事,巴金想到阵地上看看,走到洞口,看到“钢铁战士洞”两旁有一副对联:
上联:出枪林入弹雨不怕流血牺牲
下联:为正义反侵略保卫世界和平
横批:一人吃苦万人享福
巴金赶紧把对联抄在本子上。65军582团20多岁的团长兼政委张振川在红山包下迎接他们,向巴金介绍了刚刚发生的战斗经过。全团连续三次攻打红山包,前两次歼灭敌人后就撤回来。第三次歼灭敌人后顽强坚守阵地,敌人连续5昼夜猛攻17次,2营6连连长和指导员都负伤了,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固守阵地。敌人在坦克炮火支援下,进攻十分猖狂。6连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信员刘顺武2人。赵先友命令通信员刘顺武用步话机报告:“团长,敌人已上阵地,向我开炮!”这就是电影中王成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原出处。张振川接到报告,心情非常沉重,也很冷静,他哪能下令向自己的战友开炮呢?观察到赵先友2人与敌拼杀的身影,看到他俩退守防炮洞后,张振川命令炮群向阵地上敌人猛烈齐射,掩护反击小分队冲上阵地。当夺回阵地后,发现防炮洞里静静躺着已牺牲的赵先友和刘顺武,刘顺武的手中还紧紧握着冲锋枪。十多个敌人的尸体倒在他们面前。巴金听完张振川的介绍,被赵先友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战后,志愿军19兵团批准2营,2营1连、2营5连荣立一等功,2营6连荣立特等功,并被授予“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光荣称号,赵先友追记特等功。巴金听了张振川的简短介绍,很受感动,决定到6连去采访。他从初春到暮秋,在三八线上跑遍了一线阵地。
在朝鲜战场,为了能多看看,多吸收些生活中的养料,巴金采取了少休息多跑路的办法,同年轻人一起不辞劳苦地翻山越岭,来回穿插在炮火硝烟之中。他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等文章,其中《我们会见彭司令员》一文在国内各大报上发表。开城前线作战胜利后,巴金到6连所在团采访,巴金对张振川说:“你们团六七高地战斗和三打红山包,誓死保卫阵地,打得非常漂亮……”
回国后,当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巴金决定再次赴朝采访和体验生活。1953年8月16日,巴金率团再次踏上停战后满目疮痍的朝鲜。在到194师之前,志愿军65军政治部主任陈亚夫(原赵先友烈士的师政委),就向第二次赴朝的巴金介绍了他任师政委时,六七高地战斗和三打红山包的战斗情况,特别是介绍了赵先友和刘顺武烈士的英雄事迹。8月20日,巴金到582团又采访了团长兼政委张振川,进一步了解英雄事迹,并在特功6连待了近一个月采访和体验生活。
巴金的采访一直持续到582团即将回国,而准备创作中长篇小说的设想逐渐在巴金心中形成。巴金在信中告诉萧珊:“……至于别人的毁誉我是不在乎的。但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忙对我创作没有妨碍……我要回国以后才能考虑创作计划,我还想在上海仔细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才回到自己身上,看自己是否能写……”在朝鲜的5个月里,他几乎走遍了北部的所有地区。在回国前夕,巴金心中盘算着准备第三次赴朝,后来由于另有公务没能实现。他在给萧珊的信中说:“……要写较好的作品,还需要两三年时间。”“像这样的作品还有待于将来。
巴金两赴朝鲜一共待了一年之久,回国后一直没有动笔。他在朝鲜采访时的所有见闻,无数英勇牺牲的战士和激烈残酷的战斗,都在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1961年,应《上海文学》杂志社约稿,正在杭州休养的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酝酿沉淀,厚积薄发,以上海一家父子、父女和兄妹在朝鲜战场的团圆为主要线索,一挥而就写出了两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团圆》,真挚地歌颂了最可爱的人,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心中的夙愿。
精心改编 剧本杀青
小说刊出后,立即引起了作协主席茅盾、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和电影局局长陈荒煤几位领导的关注。夏衍读过《团圆》后,就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长影厂领导接到任务后,经研究决定,将这一重任交给了曾经导演过《平原游击队》的著名导演武兆堤。武兆堤被小说中充满亲情、友情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感到这是一个好本子,但要把这部不到3万字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接到任务后,武兆堤想到了他在抗大时期的老同学、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的秘书、总政文化部文化处处长毛烽。
毛烽14岁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在朝鲜战场上生活了五六年。武兆堤就是认准了毛烽与小说人物有同样的军旅经历,感到毛烽能胜任编剧这一工作。毫无思想准备的毛烽一开始极力推辞,但抵不过武兆堤的软磨硬泡。第二天,武兆堤赶到了北京。毛烽把武兆堤带来的小说《团圆》看了一遍。看完后,他被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也被武兆堤的诚意征服了,决定和武兆堤一起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毛烽想起在朝鲜战场保存下来的两本厚厚的《志愿军一日》记录本,里面有上千篇日记,都是前线战士亲手记录的真人真事。他赶忙翻找出来,细细品读。两人又去找夏衍为毛烽请假。傅钟得知此事后,爽快地准假让毛烽去改编剧本。武兆堤和毛烽随傅钟来到北戴河,两人便开始了改编小说《团圆》。
小说里对王成牺牲的记述,除了王芳简短提到过哥哥牺牲之外,就只有“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这一句。毛烽和武兆堤对此感到不满足。他们翻阅了《志愿军一日》,找到了一段记载:
战士滕桂桥、连长杨宝山、机炮连连长王德山……在参加281.1高地东山腿的争夺战中壮烈牺牲。步话机员于树昌在经过一整夜激战,全连官兵都牺牲了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中午,敌人从三面蜂拥而上,逼近于树昌。他连续呼叫我军炮火:“快打我周围50米!”“打30米!”“打20米!”当团长孙斌急切地问他“你地堡积土多厚,有何危险”时,他坚定而急切地呼喊:“别顾我,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开炮!向我开炮!”最后,他高喊:“首长,同志们,亲爱的同志们!再见啦……”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成群的敌人同归于尽。
毛烽和武兆堤对于树昌、杨根思等英雄的原型事迹进行了艺术加工,最终在银幕上呈现出王成一个人在阵地上用石块和刺刀拼杀,抱着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的影像,为新中国电影史留下了一个经典。
经过20多天的反复推敲斟酌,电影剧本终于杀青了。武兆堤捧着剧本从北戴河赶回长春,经厂领导和文化部审查通过,夏衍立即指示电影局主管领导:“重点拍好这部电影,胶片要用从英国进口的!”几乎是同时,武兆堤和毛峰亲赴上海,呈上电影剧本请巴金审阅。剧本在巴金原小说的基础上,充实了王成的故事,以细腻的笔触突出了这个英雄战士的成长过程以及对其他战士的影响,营造了人物关系的情感内容和炮火连天的战场气氛,使影片既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激情,又深蕴着亲情与道德力量。巴金看后连连称赞。
精挑细选 阵容强大
紧接着,武兆堤为物色演员四处奔波。他和毛烽跑遍总政、空政、海政、铁道兵、工程兵等文艺团体,始终没找到“王芳”的合适人选。这时,武兆堤的好友导演谢晋给他带来了一个喜讯。原来,谢晋在去北京电影学院挑选《舞台姐妹》演员时,在学院大门口偶遇一个姑娘,虽然只是一个照面,但直觉告诉他,这就是武兆堤和毛烽要找的“王芳”。谢晋立马赶到毛烽住处,对着正在研究剧本的武兆堤和毛烽兴奋地说:“王芳找到了!”毛烽和武兆堤听了二话不说,就跟着谢晋往电影学院跑去。因谢晋没来得及问姑娘的名字,他们只得挨个屋找“王芳”。当他们走进一间女生宿舍时,毛烽和武兆堤猛地眼睛一亮,谢晋也看清了这就是刚才在学院大门口见到的那位姑娘。经询问,姑娘名叫刘尚娴,上海人,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三人向刘尚娴说明来意后,刘尚娴欣喜地答应了。这是她第一次出演电影。为了能将人物形象表现得生动鲜活,刘尚娴在反复研究理解剧本的基础上,不仅专门学习了打京韵大鼓、跳朝鲜舞,还对自己进行了“微整容”,最终将一个年轻女志愿军战士形象塑造得生动可爱,充满纯朴朝气。她凭借这份圆满的毕业实习答卷进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
至于“王成”的扮演者,当时有4个演员竞争这一角色,武兆堤从中挑选了相貌朴实、身材中等的刘世龙。刘世龙上过战场打过仗,经历过炮火洗礼,这是他出演影片中这位出场不多、中途牺牲却性格突出、影响全片的战斗英雄的独特优势。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刘世龙特意与片中通讯员小刘的扮演者刘孝国一起,到长春驻军当了3个月的兵,参加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大比武的所有项目训练。最终,影片高扬“王成”英雄主义精神的同时,又具有一种非常质朴的风格,从而征服了广大电影观众。
武兆堤选定了时任北影厂副厂长的老战友田方饰演王文清。田方既有领导资历,又富表演经验,他颀长身材、微驼脊背、清癯面容、深长眼纹的外形,吻合角色所特有的饱经风霜老革命的身份,尤其是他那一双目光深邃、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智慧而又满含真挚,正是表现人物坦荡宽广胸襟和深沉淳朴父爱所需要的。
此外,武兆堤挑选了曾在拍摄《平原游击队》《地下尖兵》《冰上姐妹》等影片中有过合作的郭振清、浦克、周文彬,分别饰演张团长、金正泰、王复标。他们都是老演员,虽然戏份不多,却都鲜活地呈现出人物的粗犷、热诚、朴实的特点。
摄制组于1964年1月正式成立后,经过4个多月紧张拍摄完成。影名最初为《他乡遇故知》,根据大家意见又改回为《团圆》。影片摄制完成后,武兆堤带着样片赶赴北京,征询中宣部和中央军委意见。罗瑞卿、萧劲光、杨成武、许世友、傅钟、魏传统等久经沙场的老将军,看了样片后都基本肯定,同时对坚守阵地等作战场景提了一些意见。罗瑞卿建议将片名《团圆》改为《英雄儿女》。武兆堤总结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影片作了修改和补拍,顺利通过了长影厂、吉林省委和中宣部的审查。
影片于1965年元旦正式上映,立即引起巨大轰动,连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也抽出时间观看了影片。一天晚上,在文化部和中国作协任职的刘白羽接到了周总理打来的电话,总理在电话中提到,巴金深入抗美援朝前线,才写出了《团圆》那样好的作品。建议作家一定要到火热斗争中去,要深入生活。总理的一席话,不仅是对一部影片的肯定,也是对为文学事业发展而付出辛勤劳动的作家的肯定。
广大观众看完影片后更是激情澎湃,不少住在深山或者偏僻乡村的人,专门跑几十公里赶到县城,就为了看这场电影。《英雄儿女》一度作为中国政府驻各国大使馆的电影招待会放映影片,至今仍是部队和地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必荐的优秀影片,长盛不衰。
强强联合 再创经典
作曲家刘炽因为创作了《我的祖国》和《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样的经典歌曲而家喻户晓。为此,毛烽和武兆堤专程赶赴沈阳请刘炽再度出山。刘炽有些犹豫,担心不能超过《我的祖国》,起初不想接受任务。在辽宁省委书记周恒大力鼓舞下,刘炽才接受了作曲任务。
但歌词的创作十分棘手,毛烽绞尽脑汁也没能写出自己中意的歌词。为了尽快找到合适的词作者,武兆堤费尽心思,他想到了自己在延安时期的老战友公木。公木原名张永年,又名张松甫、张松如,他将“松”字拆开为“公木”作为笔名。公木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8月到延安抗大学习,经历过战争风雨,是一位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诗人。1939年,公木创作了《八路军进行曲》的歌词,这首歌也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公木还整理了《东方红》组曲,使其从民歌升级成为史诗级音乐作品。
1963年秋,武兆堤、田方和刘炽3人一起来到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公木家中。武兆堤直截了当地说,他们刚刚拍摄完一部电影《英雄儿女》,请公木给电影写主题歌歌词,而且“非你莫属”。一句“非你莫属”绝非恭维,是因为武兆堤对公木的了解和信任。
公木把《英雄儿女》剧本读了3遍,几位主人公的形象很快在他眼前鲜活起来。在看了还没有剪辑完成的影片《英雄儿女》后,公木热血沸腾,思绪瞬间回到战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上。他曾随着程子华指挥的部队打过仗,硝烟弥漫中战士那一张张坚毅的面孔,都刻在他的脑海里,每一个都是王成。
公木想起在50年代初写过一首诗《烈士赞》,那就是他对英雄最由衷最热烈的赞颂,由此定下了这首歌名为《英雄的赞歌》,该诗最后两节中的几句——“当你抱起爆炸筒,和敌人一同粉碎。敌人永远化作脚下的污泥,你就变为一颗灿烂的金星”转化为了歌词“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歌词初稿在心底酝酿成熟后,仅用了一晚上,公木就写好了四段歌词。后来,公木为影片的四首歌曲全部写了歌词:《英雄的赞歌》《歌唱炊事员》《烈火金刚》和《宣誓》。
看到如此精彩绝伦、深情壮丽、大气磅礴的歌词,武兆堤和刘炽都特别激动。经3人共同商议,公木把四段压缩成三段。拿着歌词,刘炽并未马上动手谱曲,原来他有个创作习惯,就是喜欢从娱乐中获得灵感。他拉着一圈朋友打起了扑克,正当大家打在兴头上时,刘炽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家排除一切干扰,一遍遍地读着歌词,拿出纸和笔,在激情迸发中创造出一个个经典音符。起、承、转、合,刘炽顺利谱完了第一段歌词,根据作曲需要,每段第二句都重复三个字,即“侧耳听”“裂长空”“天地崩”。如此,一首大气磅礴、充满阳刚壮烈之气的歌曲便形成了。但刘炽觉得在音乐的舒展中,言未尽,兴正浓,若马上反复则有半途而废、未推上高潮的感觉。情之所至,刘炽顾不上找公木商量,自己续上了一段副歌歌词:“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他用强烈对比的方法把歌词和音乐升华再升华,把英雄气概用浪漫主义手法推向感情的高峰,使演唱者与听众对英雄的崇敬和热爱达到高潮。这种重章迭咏的表现手法,更能深化歌曲主题,增强感染力和强烈的冲击力。刘炽根据影片内容和歌词特点,将叙事与抒情旋律有机统一起来:三段叙事部分由女声领唱,副歌抒情部分采用合唱。公木果然是知音,说续得很精彩,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就这样《英雄的赞歌》问世了。
《英雄的赞歌》创作完成以后,谁来唱也是个难题。总政文工团合唱队队长、指挥家胡德风专门有一个挑选小组,当时选了很多演员来试唱,最后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独唱演员张映哲有幸入选。张映哲1928年生于辽宁抚顺,1947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文工团合唱队队长、副团长等职。她特别擅长演唱风格豪迈奔放、气势磅礴的歌曲。当时,其他演员都录完后,才通知她去录音。刚开始,张映哲对影片的画面感不太了解,连续录了两遍,总进入不了状态。正要打退堂鼓时,毛烽对她说:“你一定要唱好,你一定能唱好!”毛烽跟她讲剧情,启发她进入特定情境的演唱状态。张映哲虽没有到过战场的最前沿,但作为军人,她曾在前线搞过战勤,对战争并不陌生。经过毛烽半个多小时的讲解点拨,张映哲的情绪被激活了,很快找到了感觉。准备半小时后,张映哲再次走进录音棚,她对现场的工作人员说:“我录两遍,第一遍你们保留,第二遍正式录。”她用心酝酿揣摩,终于顺利完成录制。
张映哲配合电影画面、整个合唱和乐队,仔细比较,最后确定采用张映哲演唱的版本。由于当时反对突出个人,演唱者的名字没有被打在电影字幕上,所以此后很少有人知道电影里的那首《英雄的赞歌》是张映哲演唱的。而歌名《英雄的赞歌》在后来的流传中,也变成了《英雄赞歌》。
丰碑永铸 英魂长存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军区65集团军为赵先友烈士建立塑像,塑像正面是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塑像背面是张振川撰写的碑文,叙述了赵先友和6连的英雄事迹。巴金在为赵先友烈士题字时说:“我到过朝鲜战场许多部队,英雄们的事迹使我感动,我写了几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中概括了许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团圆》里的王成。”
1994年,毛烽登报澄清,“王成、王芳并没有什么原型。但至于说到王成孤胆坚守阵地的事迹,这在朝鲜战场上是时有出现的,说不上谁是王成的原型”。毛烽特别指出,“向我开炮”的王成式的英雄就有5位,他们都是志愿军千千万万个英雄的典型代表,通过他“纪念与学习抗美援朝所有英烈”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1994年岁末,上海市作家协会邀请王成和王芳的扮演者刘世龙和刘尚娴“兄妹”,到上海为巴金小说《团圆》作朗诵表演。他俩自30多年前一起拍摄《英雄儿女》后就各奔东西,再未见面。12月24日下午,刘世龙和刘尚娴手捧着巴老喜爱的玫瑰花和新年贺卡来到了华东医院。巴老虽卧病在床,但听说自己笔下的“王成”“王芳”要来看他,非常高兴,并戴上已多时没戴的眼镜要仔细地瞧瞧从银幕上走下来的这对“英雄儿女”。巴老见到刘世龙、刘尚娴走进病房时,激动地向他俩招手致意。刘世龙、刘尚娴分别握住巴金的手,闪着泪花,贴近巴老的耳边深情地说:“我是王成!”“我是王芳!”刘世龙还学着电影中王成的话喊道:“向我开炮!向我开炮!”巴老激动得连连点头,而后缓缓地说:“他们的表演我看过。我在朝鲜看到志愿军英勇作战,很感动,但没把作品写好。”当刘世龙将特地从长白山带来的4支人参送给巴老时,巴老连声说:“谢谢,谢谢!今天我身体不好,等身体好了,一定给你们送书。”刘尚娴马上说:“巴老,上海作协已把您的《随想录》送给我们了,我们一定好好读您的书!”巴老听了,高兴地笑了。离开巴老后,刘世龙、刘尚娴还十分动情地说,巴老的小说几乎影响了他们一生。
电影《英雄儿女》问世后深入人心,深受欢迎。主题曲《英雄赞歌》也传唱至今,风靡全国。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日报》曾刊登了一篇首钢工人寻找《英雄赞歌》原唱者的文章。张映哲看到后,没有出来认领,因为她一直是个不喜欢张扬的人。之后,北京电视台又辗转找到了张映哲,邀请她和刘尚娴一起参加一个文艺晚会,但由于张映哲正在外地讲学,不能按时赶回北京,也就错过了这次难得的聚会。说起《英雄儿女》王芳的扮演者刘尚娴,张映哲曾动情地说:“刘尚娴在银幕上饰演的王芳很年轻,很秀丽,跟我演唱的豪放风格不是太吻合,但她的表演很投入,对影片表现内容的理解也很深刻。”
2004年,张映哲和刘尚娴终于在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军旅歌曲大赛颁奖晚会上相聚了。主持人白岩松将张映哲和刘尚娴双双请上舞台,并将她们介绍给观众时,百感交集的英雄姐妹在满场热烈掌声中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场内爆发出如雷鸣般的掌声。这是人们对这对在台前幕后都出色地演绎了英雄的姐妹由衷的感谢和祝福。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洗刷了百年耻辱,打赢了立国之战。而这部小说、电影和插曲珠联璧合,相互辉映,让人们记住了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记住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记住了千千万万个像王成这样的人民英雄,记住了王芳这样优秀的革命战士,记住了忠于祖国的真正的英雄儿女。
(作者系天津市红桥区党史宣讲员)
责任编辑: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