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区郭村镇塘头村位于郭村革命老区中部,北临新通扬运河,南接328国道,与泰州市海陵区隔河相望。塘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于氏姊妹楼是扬州东乡仅存的明清古建筑,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40年7月,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部队渡江北上,与郭村保卫战参战部队在塘头会师,根据中央指示成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执行开辟苏北、打开华中抗日新局面的战略任务。
2021年3月,塘头村入选中组部、财政部首批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是全省38个试点村之一。两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以红色资源为依托,聚焦基层组织建设、红色文化繁荣、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宜居,奋力推进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的塘头实践,取得了“过去有红色故事、今朝有美丽塘头”的振兴蝶变。
聚合党建之力,打造基层战斗堡垒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塘头村党总支始终把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筑牢战斗堡垒作为全村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为建设红色村庄提供强大支撑。
建强“两委”班子。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郭村镇党委结合村“两委”换届工作,树立鲜明用人导向,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新一届班子成员5人,年龄最大者46岁,最小者31岁,平均年龄39.8岁。其中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4人。注重提升村级领导班子能力素质,积极参加“两亮一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讲坛、村干部能力提升班,培养2名年轻干部走上重要工作岗位。“两委”成员钟金红,大学毕业后来到千里之外的塘头村,成为一名“新塘头人”。“两委”成员杨波是一名90后,2014年从部队退伍后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回到家乡工作。两位年轻人把青春和汗水洒在希望的田野上,逐步成长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塘头村成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后,省委组织部按照“先定村、再选人”原则,从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选派政治素质好、熟悉农村情况的业务骨干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进一步优化村“两委”年龄、学历结构,提升专业化水平。
带好党员队伍。结合村情实际,制定党员发展计划,加大在青年农民特别是致富能手、村内企业技术骨干及生产一线、返乡创业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力度,换届以来新发展党员4名,为村级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打造“第一书记讲党课”品牌。两年来,先后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开展授课8次,使广大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增强“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党旗飘在一线、堡垒筑在一线、党员冲在一线“三个一线”行动,成立3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实现村集体发展、为民办实事、疫情防控等关键工作中党员冲在前、作表率。
凝聚发展共识。紧紧锚定红色村庄建设目标,制定《塘头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工作方案》,组建领导小组和8个工作专班,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省派驻村第一书记任执行组长,党委副书记专职负责,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分别任相关专班组长,塘头村“两委”干部全程参与,明确“时间表”“任务书”,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充分发挥党员群众在红色村庄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议、杰出乡贤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宣传红色村庄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并就红色村庄建设规划、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凝聚发展共识。自红色村庄建设以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违法建房行为。老党员高德荣得知村里计划征用自己的机械加工厂房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后,便积极配合村里开展面积丈量、资产评估、厂房拆迁,帮助村里不仅以合理价格拿到厂房的所有权,同时确保工程项目按照序时进度推进。
抢抓发展之机,打造红色文化阵地
塘头村以红色村庄建设为契机,把红色文旅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文化繁荣发展,革命精神赓续传承。
补齐“红色塘头”发展短板。自2005年塘头撤镇为村以来,村“两委”办公场所已经来来回回搬迁了四次,被党员群众戏称为游击队。村党总支积极上争市、区财政资金800万元,以于氏姊妹楼为设计原型,新建11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配置智慧大屏、篮球场、智能灯杆等服务设施,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培训学习,形成新旧姊妹楼交相辉映的服务格局。现在,“早上测血压、下午下象棋、晚上跳广场舞”成为了村民们的幸福时光。用好中央财政支持红色村建设资金200万元,复建180平方中共苏北特委干部培训学校实境课堂,整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东部花园。上争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资金1000万元,依托塘头卫生院建设郭村区域养老(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打造“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充分挖掘郭村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新四军统一战线馆、武装斗争馆布展基础上,布置新四军党的建设馆,完整展现党的“三大法宝”在郭村地区的成功实践,构建革命遗址+红色文化相融合的载体平台。
培育“红色塘头”研学品牌。以红色文化阵地建设为目标,依托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全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和全省党史教育基地的平台优势,打造“红色塘头”研学中心。精心设计旅游示范线路,串联郭村保卫战纪念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塘头村党群服务中心、塘头村花园组传统村落等红色资源和御之苑梨园、郭村农业现代园等生态资源,开辟精品研学路线。围绕郭村保卫战、新四军塘头会师整编及陈毅三进泰州等基本史实,邀请省市区党史专家4名,开发“红色塘头”系列精品课程,利用情景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形式,让红色资源在课堂上“活”起来。“红色塘头”研学中心创建以来,短短半年间,共接待参观学习队伍200余支,讲授红色党课近百余场,有效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作用。7月26日,江苏银行扬州分行联合扬州银保监分局组织120余名党员干部在塘头召开主题教育专题党建活动,成为“红色塘头”研学品牌培育以来效果最佳的成功实践,使全村干部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红色资源带来的增收效应。
扩大“红色塘头”对外影响。酒香也怕巷子深。塘头地处江都和扬州东部边缘,承接市区两级各种资源的能力十分欠缺。塘头要发展红色文旅,必须使红色资源激活“流量密码”,不断扩大对外影响力。借助“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征,高标准制作《习语润扬》《遇见》短视频,提升“红色塘头”关注度。借助党报党刊和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发表《一个红色村庄的振兴路》《扬州塘头村走出乡村振兴新路》等文章和通讯报道,提升“红色塘头”可信度。借助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实干担当先进典型形象,在市派和区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推进会、江都区抓党建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会等重要会议上发言。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在全区“基层典型讲给基层听”首场专题党课活动中向万名党员汇报驻村工作情况,提高“红色塘头”美誉度。今年以来,中国组织人事报、江苏卫视分别以《红色村里的“红当家”》《用红色资源为乡村振兴增添一抹亮色》为题,报道了塘头红色村庄建设情况,被学习强国平台、省委组织部官网等权威媒体转载,进一步提升“红色塘头”的影响力。
拓宽富民之路,打造产业发展平台
产业振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经之路,也是塘头建设红色村庄的重要内容。村党总支因地制宜,着力发展优势产业,探索盘活闲置资源,积极引进工商业项目,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壮大优势产业。塘头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稻米之乡。村党总支依托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平台载体,借助中月米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稻米产业提档升级。充分利用农业部门政策红利,完成2200亩高标准农田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增强农业生产抵抗风险能力。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富民党建之路,筹集市区两级帮扶资金130万元,采用“4+1”模式,即购置4台农机,由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领办1个700余亩的集体农场,发展绿色富民项目,每年可增收15万元。鼓励和引导农户将手中闲置农田向种植大户、养殖能手流转。两年来先后流转土地2000余亩,创办6个家庭农场,实现村集体每年增收80余万元。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体,依托项目带动,将位置偏、土质差、长期无人耕种的土地进行二次流转,整治围埂、低洼田、废沟塘15亩,积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引进工业项目。工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充分利用紧邻郭村工业园区的地理优势,做好工业发展要素保障,探索新政策背景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方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近年来,筹资整修集体老旧厂房近2000平方米,依托镇工业园区平台,引进韶锋工具、沃荷乳胶、罗兰新材料等一批加工制造企业,每年新增集体收入40余万元,并有效解决了1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年人均增加工资收入6万余元。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政策要求,针对原塘头镇政府闲置资源,依据面积大小、区位优势等因素,运用多种方式深入挖潜盘活,既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又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塘头粮站旧址占地约15亩,因紧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已被纳入塘头红色村庄建设发展规划。原塘头卫生院和兽医站两个地块面积虽小却靠近嘶华公路,交通便利。村党总支引进绿叶塑业公司和柔美工具公司,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4.8万元,并带动村民20余人就业,年人均增加工资收入5万元以上。
培育商业经济。人口数量影响着商业经济的繁荣程度。塘头村地处原塘头集镇,户籍人口3100余人,常驻人口2000余人。为更好地满足群众日常购物需要,提升生活的便利性,引进江苏宏信龙连锁超市,营业面积1500平方,实现村集体每年增收14.5万元,并吸收了8人就业,年人均增加工资收入3万元以上。利用省扶持经济薄弱村项目资金60万元,装修出新位于塘头集镇的闲置门面房13间,既美化了集镇环境,还可以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万余元。完成对塘头农贸市场屋顶加固、下水道疏通及地面整修工作,整治市场周边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非机动车乱停放现象,清除积存垃圾,消灭卫生死角,切实提升商户的营业环境和群众的购物体验。结合“红色塘头”研学中心创建,鼓励、引导村民开设庄桥雀头馄饨、龙虎斗烧饼、猪头肉、盐水鹅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家乐、小吃店,为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帮助村民就近就业,顾家挣钱两不误。
绘就生态之画,打造幸福宜居家园
生态宜居是塘头建设红色村庄,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引导村民养成健康文明生活习惯,努力打造幸福宜居家园,不断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基础先行”。位于塘头村塘头组的一条300多米长的巷道,是道路两边20余户村民外出通行的必经之路。因为年久失修,路面上布满了大坑小坑,一到雨天便积水严重,泥泞不堪。村民小组长谢松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得知这一情况后,驻村第一书记立即前往实地查看。了解具体情况后,决定将这条道路纳入主题教育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后方派驻单位和主要领导的关心下,道路已经开始动工。近年来,村党总支积极上争区政府“一事一议”项目资金20万元,筹集其他资金20余万元,修筑、拓宽南园组、五十亩组两条通村道路共1.6公里,进一步满足群众的通行、农作需求。投入30余万元,新建小农桥1座,进水闸2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有效保障村民生产和生活需求。维修、新增路灯20多盏,在全村主要道路安装监控设施10余处,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整治村庄环境。建设红色美丽村庄,红色是底色,美丽是关键。塘头村按照江都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大行动”要求,持续整治塘头老集镇乱停乱放、私拉乱接、电线杆牛皮癣等问题。拆除敞口式垃圾池35个,设置四分类垃圾亭10个,三分类垃圾位25个。改造户厕54座,完成镇政府下达指标。结合“红色塘头”精品研学路线创建,投资30余万元,新建旅游公厕1个、居民健身广场2处,打造沿线环境节点2个。整治村内生态河道2条共800余米,重点整治党群服务中心荷花池西片黑臭水体,清理杂物、淤泥、枯树3吨,美化景观岸线200余米,做到环境节点打造与沿线环境提升互促并进。如今的塘头村党群服务中心,花木成荫、塘水清澈,成了村民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今年9月,塘头村入选江苏省第三届“青绘乡村”青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竞赛基地。
树立文明新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和灵魂,也是建设红色美丽宜居家园的现实需要。始终把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文明新风作为重点工作抓好抓实。向全体村民发出“养成文明生活习惯 建设红色美丽村庄”倡议书,号召大家从打扫庭院卫生、生活垃圾分类、农作物秸秆及杂草处理、弘扬和谐民风等方面入手,破除陈规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生活习惯。结合每周六“村庄清洁日”管护行动,常态化组织村组干部、志愿者和村民,共同参与清洁家园。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引导村民按照“家和、院净、室洁、人美”标准,做好家前屋后菜地整理、绿植栽培和卫生清扫,让“小家美”带动“村庄美”。村民陈庆帮退休后,在儿子的支持下将老宅翻修一新。经过老两口的精心打造,如今院内花木植被繁茂,假山错落有致,成为塘头乡村旅游的一处胜境。
两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组织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塘头村党总支紧紧抓住建设红色美丽村庄机遇,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依托丰富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阵地,推动优势产业发展,建设幸福宜居家园,为全省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启示一:注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动经济发展、挖掘红色文化、打造宜居家园、基础社会治理等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关键少数,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经济发展实际,适当提高村干部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工资待遇,使农村成为优秀人才沉下心、扎下跟的广阔舞台。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精准选派对待“三农”有感情、擅长打硬仗的优秀干部,实现“因村派人、因人定村”,确保村庄发展“借上劲”“发上力”。
启示二: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要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抓经济促发展要从村情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培育富民产业,真正让群众的观念“活起来”,腰包“鼓起来”,日子“火起来”。经济薄弱村要在资金投入有限、土地指标紧张情况下,依托工业园区、国有投资平台、经济强村,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抱团发展新模式,将村与村之间的资金、土地等资源进行整合,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又能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防范廉政风险。
启示三:注重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要依托本地历史文化,深入挖掘红色故事、红色文献、红色遗址等“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体系。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以红色文化为基础,通过党课、微视频、实体书等多种形式,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热情,点燃青少年爱国奋斗激情。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绿色生态有机融合,打造“红色+古色+绿色”精品研学路线,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培育文旅新业态,注重展现特色、发挥优势,避免千村一面、同质化竞争。
启示四: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要加大红色村庄建设宣传力度,让红色村庄建设的政策方针、目标意义深入人心,激发群众认识到“红色村庄首先是建给自己住的,其次才是建给大家看的”,自觉投入到建设工作中来,成为红色村庄的建设主体。要搭建乡村治理平台,让群众广泛参与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和项目建设,提高群众的话语权,成为红色村庄的治理主体。要着力构建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经济、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建设宜居家园等工作,构建村集体与群众双赢格局,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红色村庄的受益主体。